伊莉討論區

標題: IMAX 是什麼?從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一窺 IMAX 技術的發展 [打印本頁]

作者: k6305791130    時間: 2016-9-17 10:08 AM     標題: IMAX 是什麼?從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一窺 IMAX 技術的發展

本帖最後由 k6305791130 於 2016-9-17 10:10 AM 編輯

文/Tim|泛科技 PanX 實習生

今年下半年的一大強片《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Sully)不久前剛在北美與台灣上映,這部開創業界先河,主打首部全片 99% 以上皆由 IMAX 攝影機所拍攝而成的電影,在還沒上映前就已經吸引了眾多影迷的關注。

[attach]115857773[/attach]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改編自 2009 年全美航空 1549 號班機迫降哈德遜河事件。圖/By Greg L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Plane crash into Hudson River,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或許有些人會問,IMAX 不是已經存在很久了嗎?各大電影院也早就推出 IMAX 規格的影廳啦,但到底 IMAX 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總是比一般 2D 電影貴出許多?而以 IMAX 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又會有什麼差別?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IMAX 是什麼?

IMAX 的全名是 Image MAXimum,意指最大影像。在 60 年代時的大銀幕放映技術,是透過多台投影機同時作業,但因為技術問題,導致影像常常會有殘影,嚴重影響觀影品質。於是來自加拿大的葛瑞米(Graeme Ferguson)、羅門(Roman Kroitor)及羅伯特(Robert Kerr)等人在 1967 年成立了 IMAX 公司,並積極鑽研相關放映技術,希望設計出一款單投影機的新系統。IMAX 起初多用於科教短片或生態紀錄,後來也延伸運用到動畫片,但真人電影其實要等到 2008 年的《黑暗騎士》,才第一次真正使用 IMAX 的攝影機來拍攝電影部份主要場景(約 27 分鐘),也正式宣告 IMAX 進入了新的階段。

而 IMAX 電影和一般 2D 電影最大的差異,主要在畫面的比例上,IMAX 的觀影比例為 1.9:1(一般電影的比例為 2.4:1),增加了 26% 的電影畫面(可以想像成在電影院觀影時,以往常見的上下黑邊都消失不見,畫面完整地填滿整個電影銀幕),讓觀眾不覺得自己是在看著一塊銀幕,而是能真正置身其中,有更沉浸的觀影體驗。在《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中,透過 IMAX 強化了飛機起飛至迫降過程的臨場感。也正是因為這種大銀幕帶來的破表爽度,和一般家庭視聽娛樂有著巨大的差異,才讓觀眾願意花錢買票走進戲院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_5ytnIJ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I7CPISnLI

只要是 IMAX 電影就是用 IMAX 攝影機所拍攝的嗎?

許多商業大片上映時,都會順勢推出 IMAX 版本,但其實真正有使用到 IMAX 攝影機拍攝的電影,至今大約只有十多部而已。

咦?那我以前看的 IMAX 都是假的嗎?

其實過去稱之為 IMAX 版本的電影,多數都是用 DMR(Digital Media Remastering 數位原底翻版)技術,把原本 35 釐米的電影底片拷貝給 IMAX 公司,分析畫格並進一步降噪處理以後,再轉製到 70 釐米的底片上。雖然一樣稱之為 IMAX,但畫質卻因此下降許多。

[attach]115857774[/attach]

傳統 35 釐米和 IMAX 70 釐米的差異。圖/By Carniolus – Vectorized from File:Imaxcomparison.png,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使用 IMAX 攝影機所帶來的弊與利

那既然 IMAX 這麼棒,為什麼多數電影不直接使用 IMAX 攝影機拍攝呢?

通常最主要的原因出自是經費的考量,IMAX 攝影機使用的 70 釐米底片費用昂貴,一捲約比 35 釐米底片貴上數千美元,在不知道上映票房好不好的情況下,對製作公司會是一筆很大的賭注。而在技術方面,IMAX 攝影機比一般攝影機更大、更重,在拍攝過程容易受到機器噪音的干擾,此外,更換底片的作業更是讓拍攝進度被迫拉長許多(底片長度約 300 公尺,相較於傳統 35 釐米底片放映一秒鐘只需 46 公分,70 釐米底片則得以每秒 1.7 公尺的長度來放映,相當於每三分鐘就得更換一次底片),也讓分秒必爭的電影拍攝團隊可能因此卻步。

根據 IMAX 公司執行長理查.葛爾方(Richard Gelfond)的說法,曾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是一位非常喜愛攝影機的導演。因此在《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這部電影中,才決定使用 IMAX 和 ARRI 公司最新合作研發的 ALEXA IMAX 65 毫米攝影機,這部攝影機宣稱能捕捉到解析度高、色彩清晰、視野遼闊的影像,也是該部攝影機第二次被運用在電影拍攝上(第一次則是《美國隊長3》)。當你進入戲院以後,相信就能感受到 IMAX 霸氣影像的威力。

對影像的堅持,英雄所見略同

除了克林.伊斯威特以外,諾蘭(Christopher Nolan)、J.J. 亞伯拉罕(J.J. Abrams)和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等知名導演也都多次使用 IMAX 攝影機拍攝電影的部分重要場景。而日前開拍的《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s),也宣布全片都將以 IMAX 攝影機拍攝。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在未來會有更多以 IMAX 攝影機拍攝的英雄電影,對喜好 IMAX 不失真影像的狂熱影迷而言,將會是一大福音。





作者: w11280123    時間: 2016-10-8 02:53 AM

台灣雖然很多電影上映的時候在各戲院都有IMAX可供選擇,
但真的要看IMAX,還是得到美麗華的威秀,
因為其他影聽的播放尺寸還是不夠大~
作者: im167928    時間: 2016-10-8 05:09 PM

本帖最後由 im167928 於 2016-10-9 10:29 AM 編輯

從《八惡人》的 70 釐米作戰,看膠卷拍攝與放映的絕地大反攻


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強調《八惡人》全片以「光輝四射的 70 釐米膠卷拍攝」。

2015 年聖誕節,當代大導昆汀塔倫提諾的第八部作品《八惡人》正式於美國進行商業映演。上映前夕,昆汀除了一再強調全片以「光輝四射的 70 釐米膠卷拍攝」( Filmed in glorious  70 mm )之外,也為全美影癡準備了一個相當另類的驚喜:聖誕節到新年期間,本片僅會在北美大約一百個配有 70 釐米放映機的影廳進行放映,新年過後電影才會在一般影廳/戲院上映。

為了吸引觀眾選擇這些備有 70 釐米拷貝的影廳觀看《八惡人》,昆汀同時推出了好萊塢沉寂許久的巡迴放映( Roadshow )模式:《八惡人》除了有特別針對 70 釐米所準備的版本(按照昆汀說法比一般版要長上大約七分鐘),電影並會分成上下兩段,另有進場音樂( Overture )、幕間音樂( Entr’acte )與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每位觀眾並會拿到一份節目冊( Program )做為紀念,把《八惡人》的 70 釐米巡迴放映轉變為一次不折不扣的觀影大事件。

做為好萊塢膠卷派忠實擁護者之一,昆汀的《八惡人》不僅以行動表示對於膠卷拍攝的支持,同時這位曾經說過「數位放映不過是在大庭廣眾下看電視」的鬼才也希望藉由這次 70 釐米放映的壯舉,重新點燃大眾對於膠卷放映的喜好與重視。數位拍攝與膠卷拍攝之間孰優孰劣,今天已有各種文章影片甚至紀錄片探討,但膠卷放映──特別是以 70 釐米與 IMAX 70 釐米為首的大型格式──卻是膠卷派的另一個全新戰場,以下便讓我們來看看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昆汀:「我被迫以數位拍攝的那天,就是電影死亡的日子。」(真有其事,非設計對白)

從《黑暗騎士》到《世紀教主》,膠卷的反擊首部曲

經過一群電影人與電影公司的努力,加上《星際大戰:原力覺醒》選擇膠卷做為拍攝格式,一度走到破產邊緣的柯達決定繼續進行電影底片的生產,也讓瀕臨絕種的膠卷拍攝暫時可以存活下去。許多電影人為了膠卷吃盡苦頭──王家衛在拍攝《一代宗師》的過程中便遇到膠卷生產商富士倒閉的噩耗,被迫找遍全世界把剩餘的底片湊齊,保存膠卷一直也是近年電影圈最熱門的話題。

關於數位拍攝與膠卷拍攝的差別,以及各種膠卷格式的比較,考慮許多讀者志不在此,這裡先不多做解釋(有興趣的影友不妨上 Vox 讀這篇內容詳盡的解釋文),不過無論是要討論膠卷拍攝或膠卷放映,第一個要說起的名字依舊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星際效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尺寸驚人的 IMAX 膠卷(圖片取自 Kevin McCarthy 的 Twitter )。

早在 2008 年的《黑暗騎士》裡頭,諾蘭便選擇以操作極度不易,但效果絕佳的 IMAX 70 釐米底片拍攝片中幾段精彩的動作戲,在傳統 IMAX 影廳上創造出幾乎是前所未有的驚人效果(至於根本是斂財的數位 IMAX ,就又是另一段故事了)。到了《星際效應》時,諾蘭除了增加 IMAX 70 釐米的使用,並要求華納公司在美國上映時提供包含 IMAX 70 釐米膠卷、數位 IMAX 、標準 70 釐米拷貝、標準 35 釐米拷貝,以及一般 4K 數位放映等選項,供一般電影院參考使用。

除了諾蘭之外,包含 J.J. 亞伯拉罕與史蒂芬史匹柏在內的導演也都是膠卷的愛好者,亞伯拉罕並分別在《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以及《星際大戰:原力覺醒》裡頭用上 IMAX 拍攝。然而,當 IMAX 拍攝蔚為風潮的同時,老派的 70 釐米膠卷拍攝也悄悄地重出江湖(與 IMAX 的差異見下圖),給了導演們另一種選擇。


傳統 70 釐米 vs. IMAX 70 釐米(圖片取自 Vox )。

70 釐米在 50 、 60 年代仍是史詩電影與西部片最愛用的格式之一,超廣角格局加上自然細膩的畫面與立體聲效果,讓電影的構圖顯得氣勢非凡,經典作品如《阿拉伯的勞倫斯》、《賓漢》、《 2001 太空漫遊》等皆有採用此一格式拍攝。但隨著電影美學的轉變, 70 釐米逐漸退流行,最後幾乎從觀眾心中消失。 2011 年,美國電影大師保羅湯瑪斯安德森破天荒地宣布以 70 釐米格式拍攝新作《世紀教主》,當時引起不少話題,也讓這個沉寂多年的老格式重新引起大眾的注意。

不過《世紀教主》本身雖毫無疑問是部傑作,片中僅有部份段落使用 70 釐米,其他橋段還是以標準 35 釐米進行拍攝,同時擁有能夠播放《世紀教主》 70 釐米版本的戲院仍是屈指可數,多半仍是將電影輸出為 35 釐米或數位進行放映。一般觀眾想要體驗 70 釐米的魅力,恐怕還要再等等。

《八惡人》與膠卷放映的絕地大反攻


昆汀用 70 釐米的鏡頭完成《八惡人》全片拍攝



如果說諾蘭的《星際效應》與安德森的《世紀教主》分別為膠卷反攻的集結號,昆汀塔倫提諾的《八惡人》便是膠卷重回市場的先鋒部隊。早在電影一格都還沒拍之前,長年沉迷於西部片裡頭的昆汀便已經在劇本的第一頁寫下「以光輝四射的 70 釐米超廣角膠卷拍攝」這句話。為了實現他心中的理想,昆汀長年合作的攝影師羅伯特理察森造訪了當年推出超廣角攝影機的 Panavision 公司,找到當年拍攝《賓漢》等片所使用、多數今日已嚴重損壞的超廣角鏡頭,一個一個進行漫長而艱困的修復工作,甚至為了新的器材重新改良設計,最後成功以這十八顆修復完成的 70 釐米鏡頭完成《八惡人》的全片拍攝。

比較有趣的是,一如安德森的《世紀教主》,昆汀的《八惡人》主要將 70 釐米用於室內或小型場景上,真正如過去 70 釐米作品般強調超大格局景色的段落並不多見。為此昆汀自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超廣角鏡頭讓導演在構圖的過程中可以放入更多細節,讓人物的互動與行為更顯豐富且具有層次,反而是把小型故事說好的重要工具。但無論目的為何,光是看見底下這張劇照所呈現的格式對比,便已可見 70 釐米所帶來的驚人效果。


傳統 35 釐米 vs. 70 釐米的構圖差異(原圖取自 vox)。

但若只有膠卷拍攝而無膠卷放映,終究這次嘗試仍是未竟全功。為了確保觀眾能感受到 70 釐米的魅力,《八惡人》的美國發行商溫斯坦影業( The Weinstein Company )與協力廠商開始跑遍各地,購買老舊被淘汰的 70 釐米放映機進行維修與改造,再把機器提供給電影院進行安裝與調整(就連 70 釐米放映機所需的影廳都與現代規格有所差異,有些甚至需要調整放映空間),同時一面找回已經退休但曾有過 70 釐米放映經驗的放映師,一面進行年輕放映人才的訓練( Indiewire 便有一篇年輕放映師受訓的經驗分享),最後靠著技術團隊跑遍全美協助戲院做最後確認,才有了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八惡人》 70 釐米巡迴放映。

膠卷放映與 70 釐米的曙光

經過兩個星期的放映,截至一月七日為止,《八惡人》在全國一百個廳左右的 70 釐米巡迴放映總計為本片賺進了超過一千一百萬美金,同時打破了許多上映戲院的單廳票房紀錄,締下相當亮眼的成績。不過,若單單只有《八惡人》,恐怕 70 釐米僅是曇花一現,未來要延續這把火恐怕還有相當難度。


膠卷復興的接力賽,棒子又重新回到諾蘭身上。

所幸,我們還有諾蘭。

根據美國綜藝雜誌的報導,諾蘭即將於今年展開進行新片《 Dunkirk 》的拍攝,預計在 2017 年上映。本片描述二次大戰期間,聯軍自敦克爾克進行的大規模撤退行動,諾蘭並準備使用 70 釐米搭配 IMAX 做為拍攝格式,可想而知也會有 70 釐米的拷貝放映。考慮到今年已有許多戲院投資在相關放映器材的更新上頭,這則新聞無疑為這些業主打了劑強心針,也確保 70 釐米未來仍會是導演使用的重點格式之一,不會重出江湖之後又瞬間消失。

一如近年黑膠唱片重新蔚為風潮,許多時候可以看見「在外聽 Spotify ,回家聽唱盤」的有趣畫面,其實就像昆汀說的,膠卷放映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數位放映,而是提供一般大眾另一種看電影的體驗。在這個家庭劇院日漸發達、數位放映成為壓倒性大宗的時代,無論諾蘭的 IMAX 、昆汀的 70 釐米,或者整個巡迴放映的企劃,這些導演的目的終究還是找回當初那份「進場看電影」的興奮感,讓看電影不只是一種內容吸收,更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極致體驗。可惜的是,在美麗華大直也轉為數位設備後,台灣的電影院似乎已失去了大型膠卷放映的能力,也讓追求最頂級聲光享受的台灣影迷,難免有些遺憾。衷心希望有一天,台灣觀眾也可以等到那膠卷放映的浪頭。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4NDEwODc1Mg==/v.swf

作者: tkddk    時間: 2016-10-23 07:24 PM

很可惜的是,多數IMAX戲院的膠捲放映系統都更新成雷射系統了
作者: tkddk    時間: 2016-10-23 07:26 PM

比起數位攝影機,膠捲拍出來的畫面更真實
作者: trumpeter    時間: 2017-3-26 10:42 AM

原來如此,長知識了
傳統較煩索,但更細膩
在講求速食的時代更顯珍貴
作者: qazwsx552    時間: 2017-3-27 05:16 PM

原來是這樣,以前看到IMAX就是比數位還要在好
結果發現其實只是經過處理的,而不真正用IMAX技術攝影
作者: stre23412    時間: 2017-3-29 12:59 AM

現在連雪梨的IMAX 也在整修更換播放系統

看來轉換為雷射撥放系統是不可逆的趨勢

曾在大直美麗華看過膠捲撥放的北極特快車,那種顆粒感頗特別

但是數位高亮度的播放還是有它的優點啦~~~~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17.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